莴笋周年栽培技术
1、品种选择
选用抗病性强,适应性广,商品性优的优质莴笋品种,不同栽培季节宜选用相适应的品种。晚秋、初冬、春夏播种的莴笋应选择产量高、市民欢迎的品种;夏季、早秋栽培的莴笋,应选用耐热性强、生长势强、耐抽薹的品种;越冬栽培的应选择耐寒性强、不易冻伤的品种。
2、播种育苗
一般实行撒播育苗。有良好设施条件的可采用漂浮育苗、穴盘育苗或营养块育苗。
一般在播种前1个月,按体积计算,60%菜园土、20%草炭灰和20%腐熟农家肥混合配制,每立方米营养土中加入过磷酸钙或45%三元复合肥(N:P:K=15:15:15)15kg,拌匀过筛。同时按需制作药土。每立方米床土用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加50%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:1混合剂8g~10g,或绿亨一号1g与15g~30kg干细土混匀即可。肥料应符合NY/T 496规定,农药应符合GB4285和GB/T 8321的规定。
宜采用大棚或小拱棚育苗,夏季覆盖遮阳网防晒,冬季应覆盖薄膜保温。翻耕前,清除田间的残留枝叶、杂草、杂物,然后多次翻耕,耕深15cm,精细整地。开沟作畦,畦宽1.2m,
长江流域1月下旬至11月下旬均可播种,按干籽用量1g~1.5g/m2均匀撒种,高温季节应适度增加播种量。
高温(高于30℃)季节播种,种子应进行低温催芽。先将种子用冷水浸泡6小时~8小时,然后搓洗捞出后用湿纱布包好置于15℃~18℃下催芽,或置于5℃~6℃的冰箱中存放24小时~48小时,再将种子置于阴凉处保湿催芽,当有30%左右种子开始露白时,即可播种。
播种前在苗床上平铺5cm~7cm厚的营养土,再铺0.5cm厚的药土,浇足底水,然后撒种子,上面覆盖0.5cm~0.8cm厚的药土,随即覆盖地膜保湿。夏秋季节播种用黑色地膜,并加盖遮阳网;冬春季节播种用无色薄膜保温。
出苗前,应保持表土湿润,出土后揭去地膜。齐苗后,如表土发干,需及时补水。苗期应防止暴雨冲刷。苗期不需追肥。
叶数4片~5片叶,株高10cm~12cm,根系发达,无病虫害,无黄叶,无抽薹。夏春播种的,苗龄22天~23天为宜,秋冬播种的以苗龄25天~30天为宜。
3、移栽
选择地势较高且平坦,排灌方便,耕作层深厚,土壤疏松,透气性好的田块。
翻耕前,清除前茬的残留枝叶、杂草、杂物。每亩施入腐熟农家1500kg~2000kg或45%三元复合肥30kg,或生物有机商品肥500kg,每收一茬施用一次。耕深20 cm~25cm,充分混匀,耙细,耙平,开沟作畦,畦宽1.2m,畦高0.15m~0.2m,沟宽0.3m,畦面平整。
选择晴天傍晚或阴天带土移栽,夏季需盖遮阳网。每畦栽3行,株距依不同季节而定,早秋莴笋株距28cm,折合4700株~4800株/亩,晚秋和初冬莴笋为33cm,折合4000株/亩左右;越冬和春夏莴笋为35cm,折合3800株/亩左右。移栽时注意带土移栽,栽后随即浇灌少量清水,也可采用沟灌,土壤湿润层厚度约20cm为宜。
4、田间管理
在大田生长期要充分保持土壤湿润,不得时干时湿,更不得有因干旱而土壤发白的现象发生。在7月~8月的高温干旱期,一般每隔2天左右浇一次水,冬春期间每隔5天左右浇灌一次。追肥应随水施入,以速效化肥为主,7天左右追一次肥,全生长期每亩追肥量约为碳酸氢铵50kg、硫酸钾20kg。
移栽后尽量少中耕,如发生土壤板结现象确需中耕的,则须在移栽后10天之内的还苗期完成,此后不得再行松土。如有杂草,以拔除为主。
5、病虫害防治
坚持“预防为主,综合防治”的植保方针,以农业防治、物理防治、生物防治为主,化学防治为辅。
软腐病。发病前期可用72%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,15g~20g/亩,或72%新植霉素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喷雾或灌根,防治1次~2次,每亩用量10g~20g。
霜霉病。可用25%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,每亩用量80g~100g,或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每亩用量100g。在发病前期交替喷雾,间隔期7天~10天,连续喷施2次。
蚜虫。可用10%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~2000倍液,每亩用量10g~15g,或用50%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~3000倍液,每亩用量10g~15g,零星发生时进行叶面喷雾。
6、采收
当莴笋顶端与最高叶片的叶尖端相平时,为莴笋的最佳采收期,为了延长上市期,可在晴天用手掐去生长点或花蕾,延长存园时间。
附:周年栽培不同播种季节安排表
季节类型 | 播种期(月/旬) |
夏季栽培 | 2月下旬~6月下旬 |
早秋栽培 | 7月中旬~8月上旬 |
晚秋栽培 | 8月中旬~9月上旬 |
初冬栽培 | 9月中旬~10月上旬 |
越冬栽培 | 10月中旬~11月下旬 |
春夏栽培 | 1月下旬~2月下旬 |
推荐
-
-
QQ空间
-
新浪微博
-
人人网
-
豆瓣